課業政策

ENG

(一) 目的:

有效益的家課1能讓學生在課堂以外的時間延展學習,並鞏固課堂所學,加強對課題的理解,建構知識。各科的家課應發揮以下各種功能:

  1. 鞏固課堂學習,並讓學生為新課題作準備,在教師的適切指導下,促進學生自學。
  2. 協助學生瞭解自己的學習進度及問題,繼而尋求解決疑難的方法。
  3. 幫助教師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,以調整教學計畫及策略,為學生提供適切的回饋,促進學生的學習。
  4. 評估學生在汲取知識、掌握技能及培養良好態度和正面價值觀等各方面的表現,有效回饋課程的規畫與實施。
  5. 讓家長瞭解子女的學習進度和特質,從而能適時作出支援、鼓勵和欣賞。
  6. 讓家長瞭解學校課程的要求,攜手合作,共同幫助學生學得更好。
 
 

(二) 基本方針:

  1. 家課內容應配合課程,有明確的學習目標。
  2. 教師根據課堂的教學進度,安排有效益的家課,以助學生鞏固學習與發展概念。
  3. 家課能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,激發思考,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,並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造能力。
  4. 初小學生的家課類別要多元化,加入富趣味性,創作性的元素。
  5. 高小學生的家課類別亦要多元化,加入富思考、重分析,發揮創造力的元素。
  6. 家課的設計以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為原則,教師因應學生的程度,調節功課的深淺程度。
  7. 家課的設計可加入激發學生自學的精神的元素,有需要時查閱課外書尋找合適的資料。
  8. 部份家課的設計加入了挑戰題,以提高學生不同的共通能力。

(三) 政策施行:

  1. 在每學年開始時,把學校家課政策上載學校網頁及通知家長,讓全校家長知悉。
  2. 家課的數量、批改方法及家課簿冊的運用,應清楚列明在各學科科務指引內及適時向教師講解。
  3. 家課類型:
    • 家課類別除一般作業、工作紙外,也可包括閱讀、課文預習、溫習默書、背誦佳句、做實驗、做模型、網上學習、資料搜集、專題研習、訪問報告等。
    • 教師按照學生的能力和學科目標,適切安排及指導。
    • 家課分為在短期或較長期的時間完成,學生可以個別或小組形式完成家課。
  4. 適當的指導:
    • 向學生清楚說明該份家課的目的及要求,建議完成家課所需的時間及方法;如有需要,可說明家長參與的程度。
    • 教師於導修課時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輔導,幫助他們解決在家課上所遇到的困難。
    • 學生可在課堂上試做家課,好讓回家有所依從,倘學生有疑難,教師亦可即時給予指導
  5. 家課的數量:
    • 教師因應學生程度分配份量適中的家課,宜考慮學生學習和身心健康的均衡發展。
    • 課程統籌主任及科長會在各學科會議內訂定家課的數量與種類,按各班需要安排家課。
    • 任教同一班的教師宜互相協調,平衡學生每天的家課份量。
    • 教師可因應有特別學習需要的學生減輕其家課量,或容許他們在限期以外呈交家課。
    • 在試前時段家課宜以溫習為主,以輔助學生溫習所學,減低其應試的壓力。
  6. 回饋:
    • 教師準確仔細地批改家課,給予分數、等級或評語,有需要時列明改進方法,並記錄學生家課的表現。若學生有卓越的表現,宜善加讚賞,以激勵學生努力向上。
    • 手冊內的「家課日誌」紀錄應每天由家長或監護人加簽,每周由班主任加簽。
    • 學生有合理原因而不能完成家課時,教師可彈性處理(如調節課堂,加長繳交日期等),如有需要,教師可加以指導,讓學生完成家課。
    • 學生如欠交功課,先寫手冊通知家長。若經常積欠,要與家長聯絡,並寫手冊或致電通知家長後,溝通協商。如要學生課後留校補做,則必須先行取得家長同意才可施行。
  7. 家長配合:
    • 為子女安排固定的家課時間,並提供有助學習的環境,如關閉電視及音響,預備足夠的文具等,以減低各種影響子女做家課的狀況。
    • 清楚明白家課的目的與要求,有需要時向子女提供適當的指導,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,找出可行解答方法。
    • 詳加細閱教師派發批改後的家課,多了解子女的課業狀況,從而協助他們持續進步。
    • 與學校教師溝通,以瞭解子女的學習進度,及適時向學校反映子女在家中的學習態度。如果遇到困難,應及早與教師商討解決的辦法。
    • 多為子女安排多元發展的活動,教導他們善用閒暇,適當地編訂作息時間,並避免讓子女到校外其他機構或地方作機械式的應試操練。

(四) 修訂程序:

  1. 這項政策須參照教育局及樂善堂相關守則指引,並會定期檢視及作出合適修訂。
  2. 校長安排負責人員進行更新及修訂事宜,統籌整理後供全體教職員及家長閱覽。
其他具參考價值的指導綱領:
註 1﹕有效益的家課應: (1.1 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;1.2 讓學生使用各種資源,例如圖書館、參考資料、互聯網及其他社會資源;1.3 照顧學習差異;1.4 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,加強對特定主題的深入理解;1.5 把所學與日常生活聯繫到較熟悉的學習環境中)